温度 · 2022年9月27日

父子之战

父子
文/陈令孤

在中国家庭中,父亲常是一个权威者的形象,是经济支柱,也是话语权的掌控者。当子女还小的时候,父亲是说一不二的“暴君”,没人敢反抗,也无法反抗。子女长大后,就会质疑这个权威,冲突由此开始。

“第六代”导演张扬的一系列电影,就讲述的是父子之间纠缠不清的斗争。2001年上映的《昨天》近似一部纪录片,主人公贾宏声吸毒是真的,扮演父母的演员也是贾宏声真正的父母。他们听到儿子吸毒的消息后,提前办了退休,将家从东北搬到北京。为防止贾宏声出去吸毒,每当他外出时,父亲都悄悄跟随。为了让儿子心情变好,父亲还去王府井给他买列侬的磁带,陪他坐在天桥下的草地上唱歌。贾宏声却对父亲态度粗暴,冷言冷语。

有一天是贾宏声的生日,他把已经睡了的父亲叫起来陪也喝酒。几瓶啤酒下肚后,他对父亲说:”你不是我父亲,我是列侬的儿子。”他站起来逼问父亲:“你们这代人从来都没活明白过,你能告诉我,你为什么活着吗?你活得有意思吗?你快乐吗?”说着,他突然出手扇了父亲几耳光。马上,他又跪到地上向父亲磕头赔罪。

很难想象,在中国家庭里,一个儿子会以这样的方式对待父亲,但事情的确发生了。在贾宏声的眼里,他批判的不是自己的父亲,而是父亲代表的那一代人,以及那一代人生活的时代。

这件事将父子两人小心维系的关系逼向了绝境,无奈之下,家人只好将贾宏声送进精神病院。医院里的苦闷和压抑让贾宏声终于明白,自己无法改变环境,只能适应环境。之后,回到家里的他似乎正常了很多,对父亲说话也变得温和起来。他把一盘磁带放进录音机里,里面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,暗示他承认了自己是父亲的儿子。

影片中,深陷毒品的贾宏声处于一种“非人“状态,但父亲所承担的压力比儿子还要大。看着自己的骨肉从常人变成废人,就像扼腕断臂一样,他的痛苦是不可言状的。当贾宏声稍微正常一些时,父亲就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。在儿子的眼里,这是一个污浊的世界,而父亲不管这些,他的世界里只有儿子一个人。

张扬之所以能把父子故事拍得如此真实动人,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。年少时的他也曾个性叛逆,和父母的关系剑拔弩张。为了远离家庭,他离开北京,去中山大学读书。即使现在人到中年,他与父母的关系也依然微妙,需要小心地维持。

2005年的《向日葵》是张扬的一部自传性电影,他回忆了自己与父亲的关系,也审视了自己性格叛逆的原因。影片中,“文革”时,父亲被下放劳动,主人公向阳的童年缺少父爱。回家之后的父亲急于弥补这种爱的缺失,而弥补的方式是以自己的意愿为儿子选择人生道路。父亲觉得儿子不理解他的苦心,儿子觉得父亲不了解他的内心,冲突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。

成年后的向阳依然不能原谅父亲做过的一件事。父亲曾瞒着他让他的初恋女友去医院堕胎。后来,向阳结了婚,父母的年龄也大了,想要有一个孙子。但是,向阳以忙事业为由屡屡推辞,故意不去满足父母的愿望。

直到有一天,父亲突然消失了,只留下一段录音,向儿子忏悔。那一刻,向阳才觉得自己有些过分。第二年,他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孩子。

在父子之间的争斗中,最终屈服的往往是父亲,甚至父亲一开始就处于下风。只不过,父亲总是难以忘怀自己曾经是家里的顶梁柱,他们有自己的尊严和骄傲,不想就此认输。然而,儿子虽然赢了这场对抗,但看到父亲倒下,他收获的绝不可能是胜利的喜悦,而应该是内疚。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斗争。

摘自《4比3的人间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