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度 · 2022年2月1日

给自己长点志气

励志
文/俞继东

印象中的李鸿章似乎总是年老倦怠的形象,可这位李中堂早年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,大有“不枉在世上年轻一回”的傲劲与冲劲。

1843年,李鸿章正好20岁,被选为“优贡”(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),前往京城准备参加第二年的顺天府乡试,就是去考举人。

离开家乡庐州府时,李鸿章写了一首明志诗:“丈夫只手把吴钩,意气高于百尺楼。一万年来谁著史,三千里外欲封侯。”诗里充满自信,甚至有点自负,预言今后写历史的人舍我其谁啊。

这样自信的诗,李鸿章赶考的过程中不止写了一首,而是一连写了10首。比如到了山东,“黄河泰岱势连天,俯看中流一点烟。此地尽能开眼界,远行不为好山川。陆机入洛才名振,苏轼来游壮志坚。多谢咿唔穷达士,残年兀坐守遗编”,李鸿章面对奔腾的黄河、雄伟的泰山,以陆机、苏轼二人自勉,相信此去必将鸿运高照。

再往河北,离北京越来越近了,他写道:“出山志在登鳌顶,何日身才入凤池。”此时李鸿章考虑的不是这次中不中举人了,他已经开始想象着等将来中了进士,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殿试榜上,然后入阁为相了。

等到了京城,李鸿章愈加觉得这次考举人志在必得,“倘无驷马高车日,誓不重回故里车”,万一真没考上,那就不回去了。

第二年,李鸿章果然中了举人;再过三年,又中了进士。

当年的他为什么要写下这些慷慨激昂的文字呢?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“给自己长点志气”。

摘自《演讲与口才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