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度 · 2021年12月10日

克制怒气的修行

愤怒

文/闫晗

在金庸的小说里,很多人被愤怒吞噬了。《天龙八部》里段誉、乔峰、虚竹分别对应着贪、嗔、痴三毒。乔峰有着类似希腊悲剧人物的命运,热血易嗔怒,英雄了得却受命运无情的捉弄,亲手误杀了最爱的人,终身悔恨。

“愤怒”这种情绪,是小说里常见的驱动力。

《飞狐外传》里并未出场的用毒高手、程灵素的师父“毒手药王”一生都在不断修行,就是为了“制怒”。据说年轻时他脾气暴躁,出家后法名“大嗔”,后来修心养性,更名“一嗔”,收程灵素为徒的时候,法名“微嗔”,又过了些年,最后改作无嗔,境界一层层往上走,成了真正的大师。

药王谷有个规矩,不下没有解药的毒。他们认为,下毒是对人的惩罚,但好在是有解药的,只要悔过就可以收回这种惩罚。当年苗人凤跟一嗔大师过招时,一嗔扔给他一个铁盒,里面既有咬人的毒蛇又有医治的解药。痛过,也能被治好。

多年之后,遇见苗人凤的程灵素说:“倘若先师彼时仍是叫作大嗔,铁盒中便只有毒蛇而无解药了。”这让苗人凤想想都有些后怕,幸好遇到的是另一个阶段的“毒手药王”。

控制不住愤怒又能轻易置人于死地的人,对社会危害极大。但这样的人也树敌极多,不为他人所容。“毒手药王”还有个师弟,跟无嗔大师恰恰相反,名字一直叫石万嗔,心胸狭窄,只是被别人利用,想害人反害己,不得善终,也是巧妙的对应。

《西游记》里的“嗔”就更有趣一点。孙悟空拜师学艺时,曾对菩提祖师自我介绍说:“人若骂我我也不恼,若打我我也不嗔,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,一生无性。”没什么本领的孙悟空的确没脾气,学艺时笑容可掬,勤勤恳恳做长工,和普通群众打成一片。

可学成武艺,便大不相同,回到花果山听到猴子猴孙诉苦被妖王占了洞府,立即大怒,现出山大王本色。上了天庭,听说“弼马温”是个小官后,立即恼怒,撂挑子不干。后来受到安抚,当了齐天大圣,听说蟠桃盛会没有请他后,又一次大怒,开始砸场子捣乱。虽然被佛祖制住在,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,在取经路上他依然控制不住情绪,脾气暴躁。

西行路也是孙悟空克制怒气的修行,经历了许多人和事,见天地,见众生,交朋友,到达灵山時,他的世界已然开阔许多,不再那么纠结于一时的得失胜负,才能成为“斗战胜佛”。从小人物的忍气吞声,到略有能力时的张扬恣肆,到最后知道什么让自己生气、在和谁生气、如何不气,从而达到虚怀若谷,也是很多人的成长过程吧。